疫情三年終于要說再見了,雖然結局是這樣的不堪。
人要掙錢吃飯,國家要發展,這才是硬道理。近期召開經濟工作會議表明,政府工作重心將從防疫轉向全面穩增長,經濟增長重新成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 KPI 指標。雖然要到兩會才會確定GDP增長目標,但業界普遍預測國內2023 年GDP 增速目標會在 5%以上,更樂觀的已經預測到8%。
2023年有兩個重要節點,一是3月份的兩會,二是美聯儲加息周期結束的外部環境走勢。節奏把握上,當前各地一片混亂,大A又來到3000點保衛戰,可以說是最黑暗時候,同時也是播種建倉良機。3月份兩會政策預期利好很強,按A股預判了你的預判邏輯,這時可能是股市階段性止盈高點。
外部因素,主要看美元最后一次加息及全球經濟衰退擔憂落地情況。
考察歷史情況,在過去的三次能源危機中,由非正常經濟周期推升的通脹和衰退,一旦貨幣緊縮見頂,美股指數也即見底。
美聯儲在3月以來的6次議息會議上已累計加息375個BP,其中6、7、9、11月連續4次加息75bp,推升利率上限由0.25%至4.00%。按當前加息節奏來看,12月加息50bp、明年2月加息50bp、3月加息25bp,3月底4月初美聯儲加息將達到終點利率5.25%。
按過去三次加息趨勢與股指規律,屆時美股將見底企穩回升。但一頭不好的灰犀牛若隱若現-全球經濟衰退風險!
從近期美聯儲、歐盟央行、英國央行、日本央行等表態和動作來看,盡管目前全球通脹壓力出現一定緩和,但海外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仍將維持高利率,工作重心仍是將通脹壓低至“可控”范圍內,不惜付出經濟放緩甚至衰退的代價。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.7%,但實際增長率有25%的概率會低于2%,已有多個發達國家發布了2023年經濟展望,預計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國家將陷入經濟衰退。
因此,盡管美聯儲利率見頂,但各主要經濟體經濟衰退因素將主導市場情緒,下半年資本市場很大可能會繼續下挫?;氐紸股,全年走勢可能這樣演繹:從年初到3月底是一輪估值修復預期下的小牛市,4-6月利好兌現后進入震蕩,下半年在全球經濟衰退陰影下再次步入調整,在Q4年末利空出盡后再次反身向上。
板塊及個股選擇方面有什么方向呢?
A股是個政策市,大部分年份,宏觀政策、產業政策及重大事件是影響 A 股主線的核心因素。如前兩年漲得最好的新能源,就是在全球碳中和碳達峰背景及國內新能源產業政策下的牛市;2020年全年,疫情概念如口罩及疫情后修復概念如免稅表現亮眼;再往前,在貿易戰背景下,2019年國產替代、自主可控就是風口。
2022年由于疫情擾動,各個板塊輪動很快,基本沒有主線。1月漲銀行,2月是有色金屬,3-4月是煤炭、食品飲料,4-6月是新能源、汽車,7月以后板塊輪動更快,機械、煤炭、信創、房地產等走馬燈似的各搞一小段。
對于接下來的市場,宏觀背景是兩個確定和一個不確定。驅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,進出口受外部需求萎縮影響不能指望,是比較確定的;消費會逐步恢復是確定的,雖然不知道速度有多快;投資方面,房地產能走多遠考驗政府定力,基建怎么投要看政府赤字,很大不確定性。
既然這樣,那投資的思路分兩個方向:
一是抓確定性,重點是疫情后經濟重啟概念,中國放開速度很突然,達峰時間也會很快,民眾過放開沖擊期后人員流動帶來的消費值得期待,交通運輸、商貿零售、旅游酒店餐飲等大消費受益最大,不過部分品種如航空、酒店等已反彈到疫情前水平了不宜參與,但化妝品、醫美、免稅等還在底部可以重點布局。
二是抓不確定性中的高彈性,如近兩周調整較充分的“新半軍”、中長期受政策傾斜扶持的大安全、有估值優勢的銀行地產等。
上一篇:否極泰來-2023年A股市場展望
下一篇:A股只剩下垃圾行情!
大盤分析 滬深兩市所有交易個股漲跌比為1821:3153,兩市漲停26家,跌停9家。北向資金方面,北向資金全天凈流出45.17億元,其中滬股通流出21.08億元,深股通流出24.09億元。 板塊方面,周五種業與農業種植板塊漲幅居前,...
A股七月份的行情怎么樣?七月份的行情,我依然看好!今天的盤面,沒有什么“亮點”,但是行情的醞釀期! 由于AI、機器人、智能駕駛等板塊近日調整,疊加近期高溫天氣等因素,農業、電力等板塊受到催化。具體來看,種植業與林業、養殖...
昨晚,樓市再迎利好!央媽和金融監督局聯合宣布,支持房地產市場政策期限延長至2024年12月31日。這是對去年11月出臺的房地產“金融16條”中的部分政策進行延期。市場對此稱為救市“第二支箭”。 對于樓市,早前筆者...
有一段時間沒說一下A股的情況了。A股其實目前比較簡單明了。由于經濟復蘇不及預期,所以市場起不來;但也因為經濟復蘇緩慢,市場產生對逆周期政策加碼的新預期。問題是目前這個時間點,政策加碼從哪些方向落實又有較大的不確...
本文“2023年A股買什么?節奏怎么把握?”由壹米財經整理發布,歡迎轉載收藏,轉載請帶上本文鏈接。
免責聲明:【壹米財經】發布的所有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請自擔。部分內容文章及圖片來自互聯網或自媒體,版權歸屬于原作者,不保證該信息(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、圖片、圖表及數據)的準確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時性、原創性等,如有問題,請聯系我們!